一、茯苓
【来源】
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。主产湖北、安徽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多于7~9月采挖,挖出后除去泥沙,堆置“发汗”后,摊开晾至表面干燥,再“发汗”,反复数次至现皱纹、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,阴干,称为“茯苓个”;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,阴干,分别称为“茯苓块”及“茯苓片”。
【性状】
①茯苓个:呈类球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;外皮薄而粗糙,棕褐色至黑褐色,有明显的皱缩纹理;体重,质坚实,不易破碎,断面颗粒性,外层淡棕色,内部白色,少数淡红色;有的中间抱有松根;气微,味淡,嚼之粘牙。②茯苓块: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,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;白色(习称“白茯苓”)、淡红色或淡棕色(习称“赤茯苓”),有的附有切断的一块松根(习称“茯神”)。③茯苓片: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,呈不规则厚片;白色、淡红色或淡棕色。
【质量】
以体重坚实、外皮色棕褐、无裂隙、断面细腻、粘牙力强者为佳。
二、薏苡仁
【来源】
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。主产河北、福建等地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,晒干,打下果实,再晒干,除去外壳、黄褐色种皮及杂质,收集种仁。
【性状】
1.药材:①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。②表面乳白色,光滑,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,一端钝圆,另端较宽而微凹,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,背面圆凸,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。③质坚实,断面白色,粉性。④气微,味微甜。
2.麸炒薏苡仁:形如薏苡仁,微鼓起,表面微黄色。
【质量】
以粒大饱满、身干、杂质少、无破碎、色白者为佳。
三、滑石
【来源】
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,习称”。主含水合硅酸镁[Mg3(Si4O10)(OH)2]。主产山东、江苏等地。采挖后,去净泥沙和杂石。
【性状】
1.药材:①多为块状集合体,呈不规则块状。②白色、黄白色或带淡蓝灰色,具蜡样光泽,条痕白色。③质软而细腻,用指甲可刮下白粉,手摸有滑润感,无吸湿性,置水中不崩散。④气微,味淡。
2.滑石粉:为白色或类白色、微细、无砂性的粉末,手摸有滑腻感。气微,味淡。本品在水、稀盐酸或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均不溶解。
【质量】
以色白、滑润、无杂石者为佳。
四、通草
【来源】
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。主产贵州、云南等地。秋季割取2~3年生植物的茎,截成段,趁鲜取出茎髓,理直,晒干,称“通草棍”;将通草经层叠压平,用一定尺寸的四方模板截成的方形薄片,称“方通”;加工方通草时修裁下来的碎丝,称“丝通”。
【性状】
通草棍:②呈圆柱形,直径1~2.5cm。②表面白色或淡黄色,有浅纵沟纹。③体轻,质松软,稍有弹性,易折断;断面平坦,显银白色光泽,中部有空心或半透明圆形薄膜,纵剖面呈梯状排列。④气微,味淡。
五、茵陈
【来源】
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。滨蒿主产东北、河北等地;茵陈蒿主产陕西、山西等地。春季幼苗高6~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,除去杂质及老茎,晒干。春季采收的称“绵茵陈”,秋季采割的称“花茵陈”。
【性状】
1.绵茵陈:①多卷曲成团,灰白色或灰绿色,全体密被白色茸毛,绵软如绒。②茎细小,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;质脆,易折断。③叶具柄;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;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、条形,先端锐尖。④气清香,味微苦。
2.花茵陈:①茎呈圆柱形,多分枝;表面淡紫色或紫色,有纵条纹,被短柔毛;体轻,质脆,断面类白色。②叶密集,或多脱落;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,裂片条形或细条形,两面密被白色柔毛。③头状花序卵形,多数集成圆锥状。④瘦果长圆形,黄棕色。⑤气芳香,味微苦。
【质量】
以质嫩、绵软、色灰白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六、金钱草
【来源】
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草。主产四川、浙江等省。夏秋二季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【性状】
①常缠结成团,无毛或被疏柔毛。②茎扭曲,表面棕色或暗棕红色,有纵纹,断面实心。③叶对生,多皱缩,展平后呈宽卵形或心形,全缘;上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,下表面色较浅,主脉明显突起,用水浸后,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。④偶见黄色花,单生叶腋,具长梗。⑤蒴果球形。⑥气微,味淡。
【质量】
以色绿、叶多、大而完整、须根及杂质少者为佳。
本文选自《中药鉴定技术(第4版)》,人民卫生出版社,作者:张钦德
下一篇:白领如何赶走亚健康 不妨试试中医疗法 上一篇:每周学中药鉴别:温里药鉴别要点总结